臺灣早在清領劉銘傳時期,即於臺北北門街(今衡陽路)、石坊街(今博愛路)、西門街等處,開鑿深井供水,為臺北公共給水之始。
日人治臺之初,展開自來水設施之規劃。陸續完成取水口、唧筒室建築與設備,輸配水管、淨水場及配水池等,西元1909年淨水場開始供水,出水量20,000噸,用水人口12萬人,並命名為臺北水源地慢濾場,從此臺北自來水開始邁入現代化之供水系統。
二戰之後因應用水需求,臺北市政府數次擴建抽水、淨水設施,持續引用新店溪的水供給臺北地區的用水。直到民國66年(西元1977年),唧筒室正式完成「抽取原水、輸送淨水」之使命,功成身退。自西元1908年創建迄今己有百餘年的歷史,民國82年(西元1993年)六月被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(現為直轄市定古蹟),後經臺北自來水事業處斥資修護,恢復唧筒室之原貌,並多方蒐集有關自來水歷史的照片及器材,充實整體內容與相關周邊設備,完成全國首座自來水博物館,於民國87年(西元1998年)開放參觀。
博物館外觀仿照西洋巴洛克風格的建築設計,外型典雅復古,並且配合抽水需求而做特別的功能設計。館內陳列著臺灣現代化自來水開展的過程,呈現先人開發水資源的歷史演進,包括古董級的抽水設備,各式檢修設備以及消防設備等,都是非常珍貴的歷史見證。並且可經由實地參觀自來水的處理過程,包括現代化的加藥消毒、嚴格的品質監控,讓人實際體會水資源的得來不易。
此外,自來水園區還規劃有不同的主題區,包括水霧花園提供遊客觀水、親水、戲水的空間;花園造景、水鄉庭園、管材雕塑區可以休憩賞玩;輸配水器材區和公館淨水場呈現實際的供水程序;公館觀音山並建立有完整的山區步道,讓遊客可以休閒步行、親近自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