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山區位於臺灣的東北角,背山面海,緊鄰著太平洋與臺灣海峽,舊名為「金包里」,是由平埔族社名翻譯而來的。此地本來由平埔族開拓,清末,福建漳、泉二州的移民陸續來此開拓,在此落地生根。由於此地三面環山,所以在日治時代,日本人保留了「金包里」的金字,改名為「金山」;而在二戰後,依照原名改為「金山區」。
金山地區人民原以務農為主,近來因經濟成長等因素,農業已漸漸式微,其較具代表性的特產以甘藷、筊白筍為大宗,半山上的特產則以花卉、苗圃、竹筍、蔬菜為最多。今日的金山,有四通八達的公路,西可達石門、淡水,東可達萬里、基隆,南可達陽明山國家公園,位居北部地區觀光的中心點,既可遊山,又可戲水,是北部地區旅遊的熱門去處。
金包里老街
為金山最古老的一條街,在這條街的西段,有一座開漳聖王廟,此足以證明金山區祖先來自於福建漳州;老街兩旁建物多已改建,少部份外觀仍保留原來的樣子。慈護宮為金山居民祭拜媽祖的地方,也是居民的信仰中心,因極其靈驗,香火鼎盛。位於金山老街尾廣安宮前的小吃攤,賣鴨肉(土番鴨)獨步全臺,雖無招牌可言,但生意之好,以發展成整條街左鄰右舍約十餘戶的一樓皆為其所借用,而逢例假日更是一位難求,儘管有塞車與停車等問題,饕客仍是趨之若鶩。
燭臺雙嶼
濱海的美麗風景為金山特色,金山岬東側450公尺外,有兩座小島,稱為「燭臺雙嶼」,乃海底受蝕的珊瑚礁岩隆起後所形成。新金山海濱游泳場,沙灘綿長、海水潔淨,每年夏季吸引大批戲水人潮。
金山青年活動中心
由救國團所辦面積最大、也是第一個設立的活動中心,約在2號省道43公里處,其中的設施完善,有住宿、餐飲、會議中心、烤肉區、露營區,更有美麗的海水浴場及佔地廣達4,000坪的溫泉健身館。
法鼓山
由聖嚴法師所辦,目的為振興佛教,並以「提昇人的品質,建設人間淨土」為理念,建立一個集教育、文化、修行與弘法功能的佛教園地。